州商务局关于州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1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州商务局 发布时间: 2025-07-07 16:21


民建黔东南州委

提出的《关于培育夜间经济新态加快消费恢复提振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委对我州夜间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制定一个政策把规划做实方面。一是加强统筹谋划。2024年6月21日,州商务局等21部门印发《黔东南州关于加快流光溢彩夜贵州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并将夜间经济纳入《黔东南州“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二是加强争取支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在商业聚集区充分考虑广场等开放空间的布局,通过将苗侗文化基因植入空间规划,形成民族地区夜间经济发展的创新范式。目前,各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完成报批前的所有法定程序,正在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立足两个维度把业态做精方面。一是聚焦业态创新。实施“城景联动”工程,在凯里市万博商圈、黎平翘街等区域,打造“非遗工坊+文创市集+民族演艺”复合型消费场景,形成“本地人休闲、外地人打卡”的双向引流效应。2024年新增夜间特色商户200余家,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文旅总收入的40%。二是创建消费场景。积极打造休闲购物型夜间经济集聚区,创建不同消费场景,提供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产品,激发消费潜力。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把古街和游方街等核心地带打造成景区的夜购街,鼓励商户把银饰、刺绣、蜡染、民族工艺品、茶叶、特色食品和当地农特产品等有苗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凯里市加快国贸、万达广场、城市之门等商圈业态升级,增设后备箱集市、露天电影共享休闲区、全民表演舞台等区域,全力释放夜购活力。

(三)聚焦三个结合把特色做特方面。一是依托苗年、侗年、姊妹节等传统节庆策划系列主题活动,2024年举办夜间节庆活动30余场,带动周边商户营收增长35%。二是推出“酸汤美食非遗体验周”,打造酸汤鱼、腌汤等特色餐饮品牌,形成“吃非遗、看非遗、购非遗”消费闭环三是加强项目建设与资金协调保障支持围绕夜间经济相关方向开展重点项目谋划和多元化融资,积极将夜间消费街区、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等项目纳入重大项目,并指导各县(市)结合民族文化特色进行项目包装。截至目前,正在推进“5+3”促消费项目26个,总投资约21.17亿元。

(四)突出四个强化把环境做优方面。一是创新推出“核心景区+周边资源”联动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推动签订《凯里、丹寨、麻江、雷山、台江五县(市)景区联动合作框架协议》,推出景区联动旅游精品线路;“景景串飞”黄平—施秉—镇远航线实现首飞,镇远古城整合青龙洞、阳河、石屏山等资源实施“购票赠票”优惠;肇兴侗寨开通黄岗侗寨、天生桥直通车,并与黎平翘街、锦屏隆里古城形成侗文化体验环线。同时,强化交通接驳联动,开通高铁站直达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三大景区及三大景区互达的景区直通车线路16条,推出小车小团“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精品线路12条、投入“小车小团”服务车辆66台。二是强化配套实施。目前,全州共有112条公交线路,均可通过“车来了”小程序实现公交实时查询,其中,途径下司古镇、民族风情园、香炉山、云谷田园、村BA赛场、村超赛场、镇远古城景区的12条,结合县域高铁站、中心城区夜间经济需要,运营时间延长至9点后的有49条、至22点的有19条。三是优化服务监管。积极响应“开办餐饮店一件事”优化相关审批流程,采用“云勘验”形式,对从事夜间餐饮的经营者进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勘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将夜市餐饮食品安全纳入重点监管范围,今年以来,已累计检查夜市餐饮摊位138户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68个。加大在夜经济商圈、旅游景区及周边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巡逻守护力度,开展“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行动,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安全感。四是强化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多彩贵州欢乐购普惠消费券活动、新春年货节消费券活动、榕江县“黔农乡市·村超村集”年货节、台江县“我们的年场”—“村 BA”欢乐购大集等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活跃节日消费市场。借助抖音、小红书等现代媒体平台,发布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等精美短视频与图文,邀请网红达人实地打卡,成功吸引游客关注针对夜市人员密集、安全隐患易发等特点执法人员化身“安全宣传员”采用口头提醒、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在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积极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共同营造安心、放心、舒心的夜市消费环境。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规划引导,培育打造一批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的夜间经济聚集区,助力我州夜间经济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领。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中,将“夜间经济”作为重点产业方向予以统筹考虑,推动积极打造商圈,升级改造一批商业步行街、特色美食街、夜间消费集聚区,为全州发展夜间经济提供支撑。

(二)建设特色街区。以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夜间经济与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塑造夜间经济新标杆。深挖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精髓,将银饰锻造、苗绣蜡染等非遗技艺融入夜间消费场景,同时,整合特色美食、民俗节庆、文创集市等业态,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生态,全方位展现黔东南独特魅力,全力打造具有黔东南特色的夜间经济新名片

(三)强化管理服务。根据县域夜间经济需求,科学指导调整公交运行班次,加大夜间出租运力供给,倾力护航群众夜间出行。针对夜市区营业时间长、经营业态复杂的特点,进一步增加监管频次,适时调整监管重点,加大对夜市餐饮经营者高风险业态的监管力度。针对扰乱市场秩序、喊客拉客、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开展夜间联合执法,进一步提升夜市管理水平

2025年6月24日

附注:公开

联系人:王隆  电话:8226700